幫得幾多得幾多

在二戰期間,歐洲大部分壯丁都被送往戰場,為國執戈。有戰爭的地方必有死傷,在家的父母總希望盼得兒子報上平安二字。佐治就是其中一位奉命上沙場的戰士,在二戰剛結束,他便在戰地致電給雙親。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
「兒呀!我們都很想你!戰爭結束了,快些回家吧!」
「爸、媽,我快回來了。不過,我在軍中有位好友,我能和他一起回來嗎?」
父母猶疑一陣說:「這……現在戰爭讓家境貧窮,恐怕沒有能力照顧多一個人了。」
「不過,我朋友很慘,在陣中誤中地雷,斷了腿,如果我不照顧他,他是活不下去的。」
「孩子,如果這人是殘廢的,我們就更不能照顧,因為我們都老了,又不是富有,真的無能為力。」
「好吧……」

在這個電話之後,父母就再沒有收到佐治的電話了。數月之後,父母收到軍中電話,說兒子在營中自殺。當父母到營中認屍時才發覺,兒子的右腳斷了,原來那回電話中他提到的朋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當他聽到父母對那殘廢朋友的厭棄,又不想為老父母帶來生活上的沉重負擔,他便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自殺去了。

故事中的佐治混淆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和對他朋友延伸的愛,因而輕生,故然不可取,但倘若父母的回應是稍為正面(例如帶他回來再算),結局便絕對不一樣。有時我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不幸,的確是無能為力,但若對發生在生活中側近的事情多一份「惻隱之心」,以服侍「近鄰」的心態,「幫得幾多得幾多」,不幸的事情的確會少些,世界也會因著我們會美麗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