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生命的錨定

當你走進一家商店,看到一件襯衫標價1000元,但現在降價到500元。1000元的原價成了你的「錨」,使500元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即使襯衫的實際價值本來就接近500元,我們還是會覺得這是一個好交易。零售商們精明地利用這種技巧,通過表面上的折扣來影響我們的購買決策。

人生馬拉松

如果我們把人生形容為一場馬拉松比賽,那究竟是贏在起跑綫還是終點比較重要呢?有些人覺得起步的時候佔據有利位置就能夠增加勝出的機會,但我卻認爲這還是取決於個人實力。假如你從一開始便有能力,並一直堅持到終點,這樣你就能拋離其他對手。但是大部分人根本無法堅持,當你越走越慢,其他保持穩定狀態的人,就會慢慢超越你。所以贏在起跑線,對大多數長跑者來說其實意義不大。

認識弱點也是優點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言「你的表現建基於優點而不是在弱點。」(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 not weakness.)其簡潔而深刻地闡述了一種關注優勢而非劣勢的管理哲學,這正與前文講述的「木桶原理」 相反。

水桶學問 (一)

「木桶原理」亦稱為「短板理論」(Cannikin law )或短板效應 (Buckets effect),不少人認為是由勞倫斯.彼得(Laurence Peter)於其著作《彼得原理》中所提出的概念,但其實際提出者仍有待查證。此理論生動地闡述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觀點:一個木桶能夠盛放多少水,並不是由它最高的那塊木板決定的,而是由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250 定律

世界銷售之神喬・吉拉德(Joe Girard)曾詢問一位在葬儀社工作的朋友,喪禮時該訂製多少弔念卡才夠,友人回答:「根據長期觀察,大約是250張。」吉拉德便明白,在每位顧客身後,大概會認識250個關係較親近的人,抱括親戚、同事、鄰居、朋友。因此,這個利用人脈的銷售法則,就稱為「250定律」。從這定律延伸出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得罪一個顧客,因為,一個顧客就可以影響250個潛在顧客。

辦公室惡人出沒

歌星張震嶽的《上班下班》所描述的工作絕對不好受「似乎快要受不了 朝九晚五的生活、非得要忙到 捷運上剩我一個人在做夢」,可惜的是,工作間是我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的地方,如遇上令人噁心的事情如辦公室政治、惡人出沒,整個人的心情一定持續地墮進心靈幽谷。根據統計數字,香港的上班族每週平均工作48小時,而一生中約三分之一都會花在工作上。

贏在共生

現代人越來越追求贏,而且要贏到盡,敵我的概念也變得過分簡單:要麼成為勝出者,要麼就是失敗者,並沒有中間位置。記得多年前一位好友決定把一對女兒從名校轉到另一間主張「愉快學習」的學校,因為朋友形容在名校所體會的競爭、「唔輸得」的態度是「教壞細路」。他舉一例:有一次女兒在校際比賽拿了全港第三名,回到學校被同學戲言「Shame on you」,因為拿不到第一。

口碑營銷之神

記得多年前當網購還在起步和擴充階段,巨企Amazon曾斥資逾8.8億美元(約69億港元)收購網上賣鞋平台Zappos,成為它歷來最大宗收購。Zappos有句口號︰We deliver ‘Wow’ through service.(我們的服務,為你帶來驚喜。),即是服務要比顧客的預期還要好。

邊個發明了返工(五)

工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索到聖經《創世記》,特別是第一章的26-28節。這段經文記載著上帝的造物過程:「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