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做得好,不如做得對

上個月,我家水龍頭壞了。理論上,這應該是一個「小兒科」的修理工作;實際上,我折騰了整整兩個週末。買了不同的工具,翻遍YouTube的維修影片,結果還是投降,請來水電師傅,半小時乾淨俐落,收費七百元。我苦笑着付錢,心裏暗暗嘀咕:這大概就是「做善長的事」與「做喜歡卻不擅長的事」最直白的經濟學詮釋。

信仰,這麼近那麼遠!

Joseph 從年輕創業到現在,公司做海產貿易與食品加工,算是小有規模。可是在商場裡走久了,總是會遇上讓人掙扎的時候。

在世紀疫情前,Joseph 有機會和一家國際上市公司合作。對他來說,那簡直是天降的機會——利潤可觀,品牌也能上層樓。簽約那天,他甚至忍不住想著:「這下公司可以翻一倍了!」

為父的卻是不多!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習」似乎比任何時候都容易。滑一滑手機,知識源源不絕;線上課程、短影片、AI 教練,人人都可自詡「師傅」。然而,當我們滿眼盡是各式導師與專家,卻愈來愈少看見真正的「父親」。

友善的力量(三)

還記得兒時看過《南風與北風》的寓言,印象非常深刻。北風與南風爭論誰的力量較大,他們決定用一位行路人的大衣來比試:誰能讓他脫下外衣,誰就是勝者。北風猛烈吹襲,行人只把大衣裹得更緊。而當南風輕輕吹拂,陽光溫暖,行人最終自動脫下了外衣。

友善的力量(二)

現代社會,企業在人事管理上愈加複雜,美國近年有兩宗案例值得我們深思。一位美國女警,因調任而需於週末執勤,並失去了原有部門的「聲望」與人脈。儘管薪資不變,她認為這是性別歧視。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員工無需證明受重大損害,也可提出歧視訴訟。這說明人事調動也需考慮人性化因素與程序公義。

做好這份工(六)

我們不妨從火雞的角度想想如果牠知道有聖誕節來臨的一天,牠可以有甚麼應對的選項?我想到的是:
1. 拒絕進食主人提供的食物,結果是餓死。
2. 惶恐地等待被烹調的來臨,結果是恐懼死。
3. 處之泰然,好好享受每一天,結果是安樂死。
4. 努力尋找逃生的機會,結果是....

做好這份工(五)

在新約中,保羅是一個典型為自己信仰出征的人物,由本來逼迫基督徒到「成為」使徒,經歷翻轉了的生命,立志向外邦人傳講福音,曾經面對過無數的逆境,包括監禁、鞭打、石擊、船難等等,但是他從未退縮,總是靠著神的力量堅持到底。保羅的信仰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行動」,他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宣告,更是實際地行動起來。

做好這份工(四)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 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述。當他十三歲時,有一位激勵人心的宗教老師問同學:「你想你如何被人銘記?」(What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for?)當然沒有一個學生能夠給出答案。這位老師笑了笑,說:「我並不期望你們馬上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如果到了你們五十歲還不能回答,那你們將浪費一生。

做好這份工(三)

在小說《為自己出征》中所描繪的武士,他的故事可謂反映了人生、尤其每天想著改變世界的工作者的真像。話說故事中的武士一直穿著國王賜予的鏽蝕盔甲,自認為是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人,不斷地四處救助他人。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已無法看見他盔甲下的真實面貌,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容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