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的將要在前

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 (Robert K. Merton) 形容整個社會並未因全球化而變得平等,相反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他把這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綜觀今日的社會面貌,「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可說是十分明顯的。至少我們從資源分配層面上,只會看到富有的人所享有的金錢、榮耀以至成就,都一定會比窮人所得的較多。事實上,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於 2008 年 9 月 17日公佈的 2008 年美國前 100 名富豪排行榜,結果又是微軟集團創始人比爾‧蓋茨以 570 億美元身價蟬聯榜首。從過往記錄顯示,蓋茨已經是連續15年獲此殊榮。在商業社會中,「馬太效應」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例如:成功者可以擁有更多資源(如:金錢、地位和權力等),因而輕易踏上成功之路;而失敗者則會輸得一敗塗地、變得一無所有。如此極端的現象,不單反映現實世界的陰暗面,更突顯出「贏家通吃」這個不公平的遊戲規則。而現代金融遊戲,便輕易把大量財富聚到小數巨富手上。

要打破社會及企業「馬太效應」的局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倚賴三項條件的出現,就是經營者犯錯、技術革新及宏觀環境劇變。事實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可以說是誘因於不少投資機構的關連犯錯,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JP Morgan Chase)、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以及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等,他們都走上各有不同的滅亡之路。昔日的保險界巨子─ AIG,如今亦難逃分拆業務的命運。

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發現企業是不能長久倚賴「馬太效應」而生存。當市場產生變數時,便有機會讓後來者追上。幾乎可以肯定,當下的全球性金融海嘯猶如「洗牌」般,把各個企業的位置來個重新大執位。因此,企業若能從這場被喻為百年一遇的世紀金融海嘯中汲取教訓:有效運用資源,並且要懂得與時間競賽、不斷創新,以便開創利己的另一輪「馬太效應」,以小勝大便不會再是神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善用機遇。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章十六節所說的:「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自有其真確的一面。由馬太效應到後來居上,證明現實的吊詭性──既殘酷又有機遇。面前的路是否很難行?那便要看你用甚麼心情去面對及是否願意多動腦筋。

有一個偏遠的山村,因盛產板栗而聞名。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板栗掛滿枝頭。當地村民都忙碌採摘果實,然後運回家,將剛剛收獲的板栗悉數倒出,全家總動員依板栗的大小進行遴選、分級,再運到城裡批售,若能先人一步,可以賣得好價錢。但奇怪的是,村裡一年青人,每次總能比其他村民快一步抵達市場,且喜滋滋的開着空車回去,賣個滿堂紅。原來年青人的秘訣是,他每次摘完板栗,就直接裝進麻袋裡,撂上車,專楝坎坷不平的山路走,一路顛簸下來,小的就漏倒下面,大的便留在上面。這樣就省去了用來分級、挑選的時間。

誰會更願意動腦筋?一定是那些熱愛工作及向逆境說不的人;悲觀的人只會自困囚城,錯失機遇,樂觀的人視困難為機遇,以毅力打造後來居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