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不如做得對

上個月,我家水龍頭壞了。理論上,這應該是一個「小兒科」的修理工作;實際上,我折騰了整整兩個週末。買了不同的工具,翻遍YouTube的維修影片,結果還是投降,請來水電師傅,半小時乾淨俐落,收費七百元。我苦笑着付錢,心裏暗暗嘀咕:這大概就是「做善長的事」與「做喜歡卻不擅長的事」最直白的經濟學詮釋。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揚長避短」,社會也崇尚專業分工。理性地說,人人各展所長,效率當然最高。但問題是,如果人生只剩下效率,會不會像一條過度優化的生產線——產能很高,卻缺少快樂?

我有一位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中年朋友,就是典型的「善長型人生」。他年薪豐厚,市場走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可惜,他的手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連吃飯時都要盯着盤口。有一次,他向我嘆道:「我擅長這個,但有時覺得自己只是金融體系裡的一個高級螺絲釘,轉得很順,卻不知整部機器要開往哪裡。」
我隨口問他:那你真正喜歡甚麼?他想也不想就答:「做飯!」他樂在廚房裡切切剁剁,為家人朋友炮製美食,比盯着股市更覺踏實。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傳道書》的一句話:「人莫強如在他勞碌中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傳3:22)──原來,上帝並不只看我們做得有多好,而更在意我們是否能在祂所賜的勞碌中找到喜樂。

相比之下,他的妹妹就屬於「喜歡型人生」。從學習到工作,她一直沉醉於陶瓷工藝,即使只是在小工房裡埋頭創作,也樂在其中。別人的眼光對她毫不重要,她的作品反而因此在行內得了極高評價。朋友告訴我,她之所以能全情投入,也是因為背後有他與父親的絕對支持。

香港的教育與職場文化,往往推人走「善長」的路:金融、會計、法律、醫護——聽起來穩當,出路清晰。但真正投入後,才發現每天追指數、算報表,心裏空空洞洞。反觀一些人,畢業後去開咖啡店、畫插畫、辦二手書店,雖然辛苦,卻活得有勁頭。於是,千古難題再現:「到底要做喜歡的事,還是做善長的事?」

孔子早就提醒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一件事,不如喜歡它;喜歡它,還要能樂在其中,才算到位。

不過,信仰讓這個問題出現了第三個層次——「蒙召而行」。聖經說:「各人蒙召的時候是怎樣的,仍要守住這召。」(林前7:20)意即,不論我們是銀行家還是陶藝家,只要能在那個位置上榮耀上帝、祝福別人,就是最合宜的事。喜歡與善長並非對立;若我們願意尋求上帝的旨意,祂能使我們在「擅長」中找到「喜樂」,也能讓「喜歡」成為服事的恩賜。
中國文化講責任與天命,聖經則說「各人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岳飛明明愛文學,卻要練武報國;陶淵明有才,卻選擇歸隱田園。一個選擇「善長」承擔時代,一個選擇「喜歡」守護自我。誰對誰錯?歷史沒有標準答案。

或許信仰給了我們另一種看法——不是問「哪一條路更高效」,而是問「哪一條路更忠於上帝給你的召命」。有時祂呼召你用才幹祝福世界,有時祂要你在安靜中成全一顆喜樂的心。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賺多少、做多好,而是你能否在生命的勞碌裡,聽見那句輕聲細語的肯定:「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