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Why Not 遇上工蜂和探路蜂

葡萄園裡的葡萄熟了,纍纍的果實掛在枝頭上,誘得老狐狸垂涎三尺!可是,園子四面是高高的圍牆,老狐狸根本無法進去,牠拼命在圍牆外找呀找,終於找到了一個洞。可這個洞太小了,於是老狐狸絕食三天,讓自己瘦下來,再進去。

葡萄園裡的葡萄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老狐狸足足吃了三天。

可牠吃肥了,出不來了。無奈,只好又絕食三天,瘦得跟進葡萄園之前一樣,才能從那個洞爬出來。

不少企業在推展業務時也跟故事裡的老狐狸一樣,在不同市場進去與出來,又或者了無方向地在經營策略、路線,產品改完又改,就在各種進去與出來中耗掉了資源與時間。
事實上不少企業家思考市場策略非常直接和行動果斷。

一項對13位頂尖企業家思維的測試(這13位企業家包括著蘋果電腦、聯邦快遞、本田汽車、微軟和新力的創辦人),發現他們同為直覺思維型(Intuition and Thinking)。這一個結果十分有趣,因為直覺思維型人是造夢者,有創新性思想,並有極大的內在驅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們會不斷提問「Why Not?」 、具批判力、獨立、決斷、甚至偏向頑固。日本著名汽車品牌「本田」的創辦人本田先生正是位這樣有趣的人。

八十年代的美國摩托車市場由本土製造商壟斷,例如哈里。本田先生不斷提問:「我們怎樣才能設計出能向美國人成功推銷的摩托車呢?」繼而進行鑽研及生產。
在這個創建品牌的過程中,本田先生沒有花錢作市場調查,而是憑著自己的直覺做決策。他認為大多數人不想要大型的摩托車(如:哈里),而希望使用小型的、能夠方便運輸,並且騎起來好玩的摩托車,可以到野外釣魚、打獵。

同時,本田先生認為摩托車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前景十分明朗,雖然企業沒有任何一位經理支持他的看法,他也「頑固」地堅信不移。今天,不單止美國的摩托車市場充塞著本田品牌,本田公司的年產值更非常驚人。

以下是上世紀一百年內傳訊方面的偉大發明:電報(1900年)、電腦(1950年)、衛星(1960年)、傳真機(1965年)、條碼(1970年)、手提電腦(1975年)、電郵(1980年)、手提電話(1980年)、互聯網(1985年)。這些創新產品,在不同年代為人類帶來突破性的方便,但若放在時間線上,我們便不難發現上述每一項發明,均是建基於前人發明的項目加上「Why Not?」的思維,最終出現新的改良和應用。

創新不僅是指巨大的突破進展,事實上,世界上不少最好的主意均源於神聖的傳統。

在日本,一些最富創造力的企業,花大量時間改良或提煉現有產品或意見。這個不斷校正、調整的過程創造了美輪美奐的產品,像微小的電子產品如照相機,幾乎把全部的技術力量都濃縮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裡,美觀而又耐用,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功。

有研究文化的學者形容,日本人善於使用借鑒來的與本土的文化並肩發展,然後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使兩者得以組合。譬如,製作紡織作品的模板,是一項在日本有著千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相同的模板設計技術也被應用於手工製紙。然而,除著手工製紙的衰落,一些日本企業轉向創造計算機中精細的印刷電路。技術是相同的,而產品是全新的。
善於創新的企業,總是那些有創造天賦的人與傳統智慧的結合,兩者的綜合是最理想的。就像在蜂巢裡,工蜂和探路蜂最重要的。
探路蜂相當於蜂巢中的創新者,牠們在周圍不斷飛行,尋找新的花粉源,當找到一個時,牠們會飛回蜂巢,給其他蜜蜂一個信號,告訴它們新的發現在哪裡。然後,工蜂會有組織、有控制地一起飛出去,把花粉採回來,但探路蜂並不會特別向工蜂發放從何獲取花粉的信號,牠們只負責四處飛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