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份工(六)

我們不妨從火雞的角度想想如果牠知道有聖誕節來臨的一天,牠可以有甚麼應對的選項?我想到的是:
1. 拒絕進食主人提供的食物,結果是餓死。
2. 惶恐地等待被烹調的來臨,結果是恐懼死。
3. 處之泰然,好好享受每一天,結果是安樂死。
4. 努力尋找逃生的機會,結果是....
5. 除了努力求生,也為活著富予意義,結果是死而無憾或是不枉此生。

對於最後的選項,我想起多年前閱讀猶太人大奢殺倖存者、意義治療法創建者弗蘭克所著的《活出意義來》(Man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維克多。弗蘭克如何在九死一生的環境中尋找活著的意義,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要先認清,是生命對他有何期待(或譯作:追問)。」然後他續說:「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沈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為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換句話說,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和處境對話,透過愛的意義、受苦的意義、生命的無常去扭轉人生在面對不同處境的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與時並進、「輸人不輸陣」的心態。

正因為集中營中的悲痛經驗,反而使弗蘭克發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使他後半生能活得健康快樂,並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意義治療。靈修學大師多默•基廷(Thomas Keating) 也同樣用積極角度去理解活在多變挑戰處境的人生,活出信仰不單是吩咐,更是向人發出的邀請,為要讓生命更為成熟,以致更能釐清自己的意識和動力,能為生命付上更大責任。

是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不能避免地經常活像火雞,縱然我們明知死到臨頭,也沒能力改變,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用甚麼心態面對。羅素的「火雞問題」,其實是我們每天都會面對的(包括平常生活、日常工作、社會現象、世界大局),就如天氣總會不似預期,我們可以做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醒覺和清明的態度。醒覺就如習慣看天氣預報,按照預警而作對應和後備方案;「追問」也是醒覺的一種表現。清明就是回到初心,不斷重尋初衷的態度。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好像是一面鏡子,若想要看到最真實的世界,需要把鏡子上困擾自己的煩惱都抹掉。神的應許是:「清心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 ‭5:8‬ ‭)現實一點說,用一種悠然、自在、「預咗」的態度面對一切無常,即使不能改變火雞的結局,但至少是「安樂死」而不是「恐懼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