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職場心理戰

如果你要向同事宣佈一些壞消息,應該一句到尾講清楚,還是每次講一些,等對方慢慢發現壞消息呢?有研究顯示,工作間的溝通也講求心理技巧,如公佈壞消息時,一次過講清楚會讓人好過一點。

最緊要「抵得諗」

如果問上司:「你想要的是怎樣的員工?」相信大部分上司都希望理想中的員工有幾項要素。有人力資源機構的調查顯示,原來學識、知識等只佔第四位,甚至一至三位均與IQ無關。排首位的是上司認為下屬最緊要「抵得諗」。

做個出色造鐘者

日前閱讀了《基業長青》(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一書,該書在2002年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為20本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今次,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個書中談到的重點---領袖是怎樣的呢?

蝴蝶效應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兹在1979年,提出一項震動人心的理論:「一隻蝴蝶在巴西拍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致一場龍捲風。」人稱這理論為《蝴蝶效應》,意思是說,我們不要看輕任何微少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正在門庭外面掃地,剛巧這時有一個人走到他面前,問他:「請問一年有幾季?」「當然是四季啦!」孔子的弟子很自信地回答。接著那人說:「你錯了!一年只有三季。如果你不信,我和你打賭,誰人輸了就要向對方叩三個頭。」

觀察力

在中國人的社會營商交往,由款待人員的層級、開會的所在、進餐的時間與菜式、餐桌坐位、以至名單排位,在在都是智慧,少一點觀察力,都會弄至焦頭爛額,或過尤不及。我一位同事曾向我訴說從國內某大城市的民企老闆說很欣賞我們的產品,專程來港洽談,但相約見面的時間是在節日假期、時間是下午三時、地點是某豪宅樓下的花槽,我的反應是見是可以見的,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因為我看不出來人有甚麼誠意,洽談結果亦是意料中事。

你要去哪裡

在大學裡,每年迎來一批同學和送走一批畢業生。在新生輔導日,我均會向我任教的工商管理系的同學提問:你是否具備作為投身商界管理人的性格和特質呢?同學都是一貫地沈思、一臉妄然,好像從來沒想過。事實上,在面試的時候,這些被喻為「港孩」的同學都背著標準答案:報讀工管是父母、師長的意見,或是因為香港是商業社會,投身商界是理所當然的。說著,我也看到狀似父母兄姊的影子在外等候著。

以德服眾

最近與十多位畢業兩年的舊生重聚,話題都是圍繞著換了多少次工、打算換甚麼工,更多的是訴說工作如何不濟。同學也不約而同的問我究境僱主要的是甚麽樣的員工?我便說了以下一個故事:

迫出來的智慧

朋友剛剛買了一件傢俱回家。回家後,她馬上就嘗試按照著說明書組裝傢俱。但是她嘗試了很久也不能成功把這傢俱弄好。結果,她只好放棄並到街外逛逛。幾個小時後,朋友回到家中卻發現傭工已經把這傢俱組裝好了。於是,她就充滿疑惑地問傭工:「你究竟是怎樣把這傢俱砌好的呢?」這位傭工說道:「都沒有甚麼特別的方法。只是我不懂英文,故此看不明說明書,唯有迫自己動腦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