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50後」與「80後」的職場文化差異

近來因高鐵的興建問題,掀起了社會各階層極大迴響,亦暴露了不同階層的價值觀有着明顯分別。此事使我聯想到,在職場或社會上,若各階層的觀點出現重大分歧,而未能互相協調,便有可能會衍生不必要的矛盾。因此,調解雙方的意見以達到共識,對職場順利運作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帳戶之迷

閱讀此文之前讀者不妨先做以下一個有趣的心理測驗。
1)假設你是一個投資者,以10,000元買入了一隻認為前景美好的股票。有一天,你突然發覺股票跌至只剩下5,000元,你會沽出嗎?
2)正當你猶疑著應否賣出這隻股票時,一不小心,於網上股票交易系統按下了沽出的按鍵。那麼,在沒有手續費的情況下,你會否再買回這隻股票呢?還是會買另一隻你認為更有前景的股票?

破窗效應

大家可曾都對路邊店舖的擴張性行為感到無奈?由於香港寸金尺土,許多店舖為了能爭取更大的擺賣空間,便會將貨品從店內搬到行人路上。初期,他們只是佔據行人路的小部份,行人一般不太注意。但慢慢地,他們便會開始擴展版圖,將貨品愈來愈往外搬。最後,甚至將公共的走道當成他們的存貨地點。結果一條寬闊的行人路,剩下只容兩人走過的小道。最後,可能要訴諸法庭,才得以抑止他們的行為。

當Why Not 遇上工蜂和探路蜂

葡萄園裡的葡萄熟了,纍纍的果實掛在枝頭上,誘得老狐狸垂涎三尺!可是,園子四面是高高的圍牆,老狐狸根本無法進去,牠拼命在圍牆外找呀找,終於找到了一個洞。可這個洞太小了,於是老狐狸絕食三天,讓自己瘦下來,再進去。

葡萄園裡的葡萄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老狐狸足足吃了三天。

可牠吃肥了,出不來了。無奈,只好又絕食三天,瘦得跟進葡萄園之前一樣,才能從那個洞爬出來。

MBA是否一個好經理?

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是經理角色學派的代表人物,經常提出打破傳統的獨到見解。近年來,他一直在質疑商學院,在他的《要管理,不要MBA》一書中,明茨伯格對工商管理碩士(MBA)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認為MBA 課程是「把錯誤的東西教給了錯誤的人」,主要論點有三,分別是:1)MBA學生中極少有人有過管理經驗。

接受唔到?!

想不到一隻網上遊戲的宣傳對白:「我接受唔到囉!」,竟然成為全城熱話,就連電視節目主持都爭相模仿。令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經常出現在勞資糾紛中的談判問題。若勞資雙方在過程中,均抱著一副「我接受唔到囉!」的態度。那麼,這個談判是沒有可能談得合攏的。

得人心、得天下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由此可見心服比口服重要。

員工是企業重要的資源之一,如能妥善管理人,就能使企業順利發展。但是,管人是管理學中最難的學問。因為每一個員工的性格、經驗、背景、想法都不一樣,很難「一本通書看到老」,找到一個能有效管理所有人的方法。

治標還是治本

這個題目並不是一個可以用三言兩語就能解釋得清楚的問題。從時間上而言,治標是解決短期的目標,治本則是解決長期的目標。任何人在解決問題時最希望的當然是「標本兼治」這種二者兼得的方法。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短期與長期的目標是相違背的,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便要在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之間作出選擇。

4P人生

「先生,今日想吃雞扒意粉,還是煙肉炒飯呢?」「餐飲想要可樂,還是奶茶?」相信大家一定想像以上對白,必定出自一位身材苗條、樣貌清甜的空姐口中。在早前,廉價航空亞洲航空 (Air Asia) 出現了一位不一樣的「俏空姐」,他就是維珍航空的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