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從感動到行動

有幸在新一年的論壇分享職場智慧,思量了一會,我可以在這平台帶來甚麼貢獻。綜合多年工作經驗,深感所羅門王得國的禱告 ──不求兵、不求馬,只求智慧 ──才是處理複雜職場的出路。智慧從上帝的創造而來,而我們是根據上帝的形象被造,因此,我們每一個都有創造力。在未來的多期裡,我會集中討論創意,而且從個人出發 ──以創意的你,進入職場,可能會有一翻全新體會。

「破解創意五大迷思」

每當談起莫札特,愛迪生等充滿創意的人時,我們都很自然地說:「這些人天生就是富創意的,我們根本做不到。」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我們對創意這概念有誤解呢?以下,我將會為大家破解創意的五大迷思!

迷思一:「創意是先天性的能力」?

「填鴨」生不出創意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以死記爛背為主。老師從小教導我們只要熟背書本內的理論和課文,便可以在考試中獲得很好成績。學校就像一個工廠,每天為同學們單向地灌輸不同理論,同學完全不用運用思考,結果,香港出現很多「高分低智」的學生。

逆向思維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十分出名的章節。話說當時,諸葛亮守在西城。有一天,他聞得街亭失守,他想司馬懿一定會乘勝追擊,進攻西城。

不過,當時精兵盡出,無兵駐守西城。如此下去,西城一定失守。諸葛亮急中生智,他命城門大開,安排老兵在城門打掃,而諸葛亮自己則坐在城樓上,飲酒彈琴。

用「像喻」啟創意

創意專家大衛‧科德美利說:「像喻(Metaphor, 亦稱隱喻)是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像喻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它幫助我們把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連繫在一起,這有助我們啟發創意。

以下是一個像喻的例子,天上的太陽像蛋黃。你看這個像喻已經將「太陽」和「蛋黃」這兩種不相干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如果我們善用隱喻,我們可以把這世界很多不相干的物件連接起來,產生很多創意的點子。

職場宣教前膽

近期「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有關香港教會普查的研究,有幾項發現值得留意。第一,中年信徒(45 – 64歲)較五年前顯著上升;第二,會眾男女比例的差距繼續擴大(37.7:62.3),男士似乎還是不太喜歡進入教會;第三,有效的佈道方法以關係佈道為主;第四,有顯著增長的堂會以小組牧養居多,而且多有提供社會服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