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治

各安其位

即使擁有業內專業知識,有誠信,有幹勁,都未必代表能成為一位稱職的管理人,先說一個故事:傭人受主人之命管理貓和狗,命令貓守飯廳捉老鼠,狗守廚房防範小偷,貓、狗都認為自己的任務非常艱巨,常常在主人面前邀功。

得人心、得天下

有些企業和管理人員均曲解了「管理」兩個字,以為管理就只是「管束」員工,讓員工順著公司的政策走。於是,他們便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約束制度,要求員工每個步驟、每樣事情都嚴格按照公司的標準,如:上班期間不能談話,限制上洗手間的次數、髮飾和儀容等。儘管管理學之父泰勒在1911年所提出的「科學管理原則」的確能夠提升企業效率,但這些制度卻規範了員工的工作模式,使他們坐如針氈,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要管理,不要MBA?

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是經理角色學派的代表人物,經常提出打破傳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MBA 課程是「把錯誤的東西教給了錯誤的人」,主要論點有三,分別是:1)MBA學生中極少有人有過管理經驗。MBA學生在走進商學院前,可能已工作了一段時間,但很少有人做過經理。他們學習時進行的個案研究,與他們以前做過的任何事情都沒有關系。2)學生的自信心過強。

企業:由內而外

企業的名子,就是它的品牌,因此經營企業就是經營品牌。成功的品牌必須讓人認同企業和其員工的經營信念和工作態度。品牌不僅是一所企業的商標,更代表了整所企業的價值觀。從廣義上而言,它包括了企業的產品、文化、商譽及管理運作。一般人注意的只是品牌的外在一面,如:象徵、標誌及口號等。成功的品牌往往是簡單而容易被記憶的,例如:一看到某些顏色或英文字母就能令人想起它們的企業。

贏在經驗

一家網上賣鞋的公司,其經營口號是:「We deliver Wow thru Service !」大意是我們給顧客帶來的是驚喜;我的演繹則是:「我們賣的不單是產品,而是窩心的經驗!」若從這思維出發,我們便能理解為甚麼Starbucks的咖啡和酒店的High Tea那麼貴,因為他們賣的超越了產品,而是整個顧客的經驗。宜家家居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企業冇品

近年,我們從報章看到不少品牌出現產品質素問題,大大減低人們對於品牌,甚至動搖對整個行業的信心。事實上,不少企業會試著走捷徑,為著短期的利益而放棄長期發展機遇,這些企業最終是注定失敗的。

「連橫」政策

「連橫」是中國戰國時代以張儀為首的縱橫家向秦國所提出的一種外交策略,與當時蘇秦向六國所提出的「合縱」相對。用意是秦國聯合一些國家進攻其他弱國,結果令其他六國發生內鬨,加快完成統一大業。孔明的「聯吳抗曹」,也是古代「連橫」的延續。二戰其間,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所組成的「軸心國」亦採用了相同的方法,牽制其他「同盟國」,以獲得更大的軍事目的。

「二元加餸」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都會經歷「洗多咗」的情境,即付出的錢比預算的多。讓我舉例說明:一間售賣車仔麵的店舖,推出18元的三款餸菜,只要再加兩元便有四款餸。我們會覺得,多支付11%金錢,便能得到額外33%的份量,十分超值,因而選擇四餸麵。當顧客以為自己得到優惠的同時,實際上已經墮進麵家所設下的「煙幕」,透過這重「煙幕」,麵家反而會獲得更大的利潤,成為整個交易中最大的得益者。

收放自如的管理

有位年青人選擇了「語音識別」為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他的老師羅迪教授鼓勵他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作為研究的工具。經這位年青人研究之後,發現專家統計法可獲得特定語言的95%的語音識別率。雖然如此,他仍是覺得這個專家統計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他決定改變研究的工具,由數據的支援的統計模式代替專家統計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