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BrandStory】翻生全靠一粒燒賣!鴻福堂:貴租逼出嚟

香港地做生意甚艱難,貴租連年蠶食利潤,堅持「香港製造」、紮根香港逾30年的鴻福堂(1446)經歷一波又一波加租潮,曾因租金問題陷入困境。公司由傳統涼茶龜苓膏,到突然兼賣燒賣茶葉蛋,「喺香港做零售,創意係迫出嚟」,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如是說。團隊過去不時「拋橋」推新品,但有橋,不代表條條行得通。

回帶到2003年,鴻福堂承受得起租金的店舖少於20%,即有逾八成店舖「做嚟唔夠交租」,管理層決定親身到前線救舖, 司徒永富是其中之一, 種種觀察啟發他開拓早市和下午茶時段生意。當年分店開早上10時,惜人流疏落「拍烏蠅」,「晨早擘大眼點會飲涼茶呀?」,他笑說,午飯後客人才進店買涼茶,店舖未有盡用營業時間,實在浪費租金。分店位處的商場,清早只有酒樓及一間「排長龍」的西餅店營業,「我當時只想龍尾嘅人嚟我嗰度」,分店遂改由7時開舖,兼賣叉燒包、牛肉球,「頂得下啦,坦白講生意唔算亮麗,但叫做有啲收入」。

早市生意總算解決,又愁下午茶無生意。下課後的學生哥只是「經過」鴻福堂,「佢哋去咗隔離OK便利店、阿波羅買小食雪糕」,公司照辦煮碗賣小食,但對鴻福堂來說卻有點「衣不稱身」,「我哋返嚟都嗌交,賣賣下30幾蚊兜龜苓膏賣街頭小食」,最後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杞子」醬汁燒賣、「靈芝」茶葉蛋-小食名加入草本元素,以切合品牌定位,「救市」招式一出,生意額較以前多出30%至40%。

不過,有些新品客人卻不太受落。早年公司曾推出鮮榨蔬果飲,冀吸納注重健康的年輕一代,惟攪拌機聲音始起彼落,甚為趕客;轉試賣粥,又失敗收場,再試即舀湯品,終於成功,當時賣的第一款湯是製作繁複的花膠湯,至今依然好賣,惟即場舀湯效率欠奉,外賣湯包應運而生,現時自家湯品日賣過萬包,香港115間分店所有產品,如龜苓膏、涼茶、以至產後補品豬腳姜等,全由位於大埔的工廠廠房製造。

翻查公司年報,撇除早年收購的大埔廠房,員工及零售店租金成本一直有增無減,據2017年最新年報,香港去年收益按年增長2.4%至5.16億元,惟成本上升令分部溢利跌近兩成。整體零售店租金開支按年升8.3%,突破1億元,佔整體零售收益20.3%,按年升1.2,百分點。

過去在加租浪潮中推陳出新「保命」,司徒永富明言,公司必定要持續創新,目標每年20%營業額來自新品或新銷售渠道,「如果一年做100萬生意,而呢100萬來自舊有嘅產品,我哋係會有危機」,近年公司重點投資零售科技項目包括AI自助販賣機、鴻福堂手機app等,但品牌要長命,銷售渠道是其次,最終還得靠內容,「content,content,content」重要的事他不忘說三次,「養生保健類產品將會係大方向」,去年公司正式推出滴雞精,攻入保健品市場。

有實力,也要天時地利,司徒永富表示,當下擔心經濟下滑,因為公司生意很大程度依賴市民的生活態度,「係需要一啲慢活心態,照顧下自己啦,眼袋大過衫袋喎,而事實上啲人(嚟幫襯)係要畀多5蚊10蚊」,經濟下行市民想方法保飯碗,難有閒情補身,公司亦驗證過,股市愈旺,生意愈好。順境或是逆境,其實並不重要,淡市時裝備自己,好市時自然時勢造英雄。